灌区信息化与节水灌溉管控系统
灌区信息化与自动化综合管理平台是为灌区现代化管理专门设计的智慧管理平台,结合了当前的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云服务技术、空间地理信息技术和移动应用技术等,涵盖灌区泵站自动化控制、闸门自动化控制、远程计量以及末端的节水灌溉业务,通过灌区管理“一张图”及手机APP,实现从渠首到末端的业务。 通过传感器(水位计、流量计、PLC控制柜、闸位计、水质传感器、智能墒情监测站、智能气象站等)进行信息采集,利用局域网、GPRS、4G、ZigBee、LoRa、有线通信网等进行监测点和灌区控制中心之间的信息传输,实现灌区内水雨情信息、水质信息、墒情、闸位、气象信息的实时监测,并利用机电设施自动控制泵站、闸门、测流车等,实现灌区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 随着水短缺问题的加剧,供水工程缺乏必要的计量设施、管理体制改革滞后,现行农业水价标准低、实收率低,水费难以维持灌排工程正常运行,灌溉高峰期“争水抢水”现象突出。过去的水费仅收取动力费,主要以“电费”的形式收取,加上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不健全,收费价格差异波动较大,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低,水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农民承受能力低,农业水价改革难度大。加大农业节水投资力度是今后水资源政策的必然选择。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与末级渠系节水改造是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改革可加快灌区末级渠系改革、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减轻农民水费支出。2008年开始,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全国部分省份启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在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促进工程良性运行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水利部协调财政部加大支持力度,在全国27个省55个县深入开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目标就是在保证农民基本用水需求的同时,建立多用水多花钱,少用水少花钱,不用水得补贴的机制。既不在总体上增加农民负担,又促进节约用水。本项目启动后,节水示范区管理单位将积极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科学核定农业供水成本,推动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费财政补助政策,从成本扣除财政补助部分确定最终水价,并推进定额内用水实行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通过明确农业水权,推行用水定额管理,逐级分配到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或用水户,从而实现农业用水总量“封顶”目标,变“大锅水”为“商品水”。同时,配套完善农业供水计量设施体系。